什么是情感资本主义?在《冷亲密》一书中,当代思想家、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提出了这一概念。她结合大量文化批判理论,意在阐释当代爱情和亲密关系愈发难以建立的缘由。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中发展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爱和痛其实不可分割”,加以新颖、系统化的表达,深入分析情感问题的理性化和社会化过程。所以情感资本主义就是用情感的方式来兜售各种各样的商品。
以下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毛尖,同济大学副教授余明锋之间的对谈记录。从爱与痛的不可分割出发,对谈剖析了自白文化,心理疗愈,资本主义异化,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和数字交往等相关话题,拓展了对易洛思观点和当代亲密关系问题的学术解读。
为什么爱越来越难?
来源 | 米提斯星
姜宇辉:其实我跟明锋聊起来的时候,说我读过易洛思的书是对的,但是研究就谈不上了。因为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研究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详细梳理了一下亲密关系在整个的近现代西方思想里面的脉络,从吉登斯后来一直到贝兰特,一直到易洛思,所以我对这个概念史、概念脉络还比较清楚。
易洛思第一本进入中国那个作品实际上是《爱,为什么痛》,现在已经加印,第一版出来以后马上被抢光了。所以就觉得这个也跟易洛思在这本书里面批判的现象非常的接近,就是所谓的情感资本主义。什么叫做情感资本主义?就是用情感的方式去兜售各种各样的商品。伊娃·易洛思的那本书《爱,为什么痛》其实是一本非常深奥、非常深刻的哲学书,但是它在中国却能卖出一个畅销书这样的规模,这其实稍微有点讽刺——她其实批判的是情感的资本主义化,但她自己谈论情感的哲学书却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商品。但是我非常喜欢那本书,因为那本书跟我的一个核心的概念非常的契合,就是所谓的痛苦。
《爱,为什么痛》
[法]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著
叶嵘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易洛思在她的《爱,为什么痛》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爱和痛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里面经常会有误解,会觉得爱就是追求幸福,就是把所有负面的东西、痛苦的东西清除掉,好像只留下纯粹的快乐。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回到西方爱的传统,回到西方关于爱的历史的变革,最早比如贞洁之爱,到后面浪漫之爱,再到合流之爱(confluent)。你会发现西方的爱有个理念就是浪漫(romantic),其实在浪漫的理想里面包含了非常强烈的否定性的维度,爱和苦痛,爱和伤害,爱和两个人之间,两个有限的人、有限的个体之间,他们的冲突,他们的矛盾,他们的对立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易洛思的《爱,为什么痛》写得其实更棒一点,它提醒我们这样一个社会,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其实跟韩炳哲批判的非常接近,这是一个光滑的、透明的、连续的、没有痛苦,没有否定性、没有挫折的世界。
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里面,大家对爱的误解其实是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大家觉得爱就是弥补人和人之间的鸿沟或者挫折的。但是当易洛思把这个否定性,把痛苦这个东西提出来的时候,其实她是想用这个概念去克服、去解决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症结或者症状。
这次浦睿找我来,我又把《冷亲密》这本书重新读了一下。这其实是她的第一本书,一共是三本书,第一本是Cold intimacies《冷亲密》,第二本是Saving the Modern soul《拯救现代人的灵魂》,第三本是Why love hurts《爱,为什么痛》,这三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前后递进的序列。所以如果从《爱,为什么痛》这本书回过来看《冷亲密》的话,你会觉得它仅仅是一个起点。易洛思在这时已经看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她没有很好地去处理,没有很好的解决,包括suffering这个概念。易洛思对suffering其实是有一种嘲弄或者蔑视的态度,她说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诉苦,每个人都在眼泪汪汪地向别人说我有多苦,我有多痛,这是一种自白文化,就好像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症状,就是诉苦,向别人宣泄自己的痛苦,这好像是一种我们今天常见的生活方式。
易洛思在这本书里面已经看到了痛苦这种否定性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很好地把它凸显出来,当然这是我的解读,跟二位肯定不太一样。抛砖引玉,看看能不能把二位的“玉”引出来。
毛尖:我觉得宇辉在谈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像作者在谈论情感资本主义时一样,态度非常暧昧。你一方面要推销这本书,一方面又批评了这本书,但我还是非常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的。
首先它非常好读,这个好读不是因为写得浅。作者其实很厉害的,她应该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现代这种理论家我们已经很少看到,能把书写得这么深入浅出的。我很少能把一本关于情感资本主义的这种理论的书这么快就消化掉,这个译者真好,她写得非常晓畅,从译者前言能感觉到,她已经把易洛思的核心观点完全吃透了。
前面其实宇辉也讲到的,大家一直在诉苦,它里面提到一个点叫做痛苦的民主,所谓的疗愈性叙事。……因为我自己做影视剧(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我会对这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我们看很多传记片,很多影视剧里面经常会出现。有一个很红的剧叫《亿万》,里面有个女主人公,她就是在一个超级大公司里面做心理疗愈师,她的工资超高。我们本来会有点看不懂,就是在一个大公司里面,一个心理疗愈师怎么会工资(这么高),基本上算是 CEO下面的一个位置。
《亿万》,于2016年播出的剧情类美剧
但是你看了《冷亲密》以后,就会明白一个心理疗愈师的作用有多大 ……因为她只要掌控住你们整个公司人的这种情感需求,或者说把一个情感上有问题的人拉回到一个正常的位置,就会对公司的整个营销有多么大的推动。这一点《冷亲密》就讲得非常清楚。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个英剧,叫Yes,Minister(《是,大臣》),这个剧里面就有这样一个对话,一个男的看上那个女的, 然后两个人就约好时间,后来schedule(日程安排)对不上,就算了……就是这样一种非常资本化,或者说非常流程化的一种方式。这本书里面揭示了非常多的情感资本主义的一些营销方式,情感资本主义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推进方式,包括我前面谈到的当代很多传记片里面就会有那种疗愈性叙事。
因为我自己做文学的,我可以把她的那个话题推得更远一点,比如说更早以前,我们看文学作品经常会谈到一个女孩子出身怎么样,然后接下来经历过很多事情,比如说她遇到白马王子等等,(那些文学作品)经常是一种线性叙事。但我们20世纪以来,基本上就会看到,如果这个灰姑娘没有嫁给白马王子的话,(作品)会去挖灰姑娘的家庭关系,她是不是原生家庭有问题,或者说她是不是曾经受过家暴,这个也是我们当代很多影视剧的逻辑。包括我们看的很多迷雾剧场的剧,最后所有的问题都会回到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这个孩子被家暴过了,或者说他父亲是一个有点变态的人等等这。这基本上也构成20世纪的一个主要的逻辑,它也是整个现代文学或者说当代文学的一种生成机制,所有的问题好像都跟你从小发生的东西有关。
余明锋:我接着刚才两位老师的话来谈,为什么说疗愈性话语在这本书里面和情感资本主义关联在一起,为什么这一位批判理论传统的社会学家会来谈情感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因为这本书处理的问题,大家注意这个标题它其实是一个悖谬修辞。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其实是现代性理论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解释,整个现代性的过程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化。
易洛斯的选题,其实她的研究是从痛苦问题开始。社会学其实往往关注的不是个体,而是痛苦的社会化的形式,易洛思反过来要去关注痛苦的个体的表现,情感的问题是如何被社会化的,如何被理性化的,这里面就有非常有意思的一些洞见。
我的判断和姜宇辉老师可能略有不同,其实我是同意他的判断的,就是《爱,为什么痛》这本书更加系统,更加能代表她的成熟的观点。但是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冷亲密》这本书其实包含了更多的她的思想可能性。
这本书最有分量的其实是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对第一章的进一步的引申。第一章主要谈所谓情感人的兴起。它里面着重地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性话语的兴起,就是心理分析的、精神分析的话语。
易洛思为什么会有第二章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话语在美国的一个变形,它的民主化、普及化其实是从第一章引申出来的主题。我个人研究哲学,主要研究尼采,(所以我觉得)她谈的这些问题跟尼采的研究高度相关。易洛思认为我们的自我是一种社会化的建构,我们的自我相当程度上是被谈论出来的。当我们有了一套精神分析的话语之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自我就获得了一种构造的形式,获得了一种得以公共性言说的词语和逻辑。
在第一章里面,易洛思其实除了谈精神分析话语的流行所完成的自我的构建之外,还谈了现代企业,谈了管理学的问题。在企业管理当中,兴起了一种对沟通能力的强调,这其实隐含着一种情感问题上的预设,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平等,第二个是共情。从企业管理到精神分析,最后再与女性主义的话语连接在一起,这个分析我觉得非常精彩。她谈的当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20世纪的一个发展,而这个发展今天在我们这片大地上正在上演。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情感资本主义的创制或者创造,其实这一套看起来和资本主义无关的心理分析的、女权主义的、管理学的话语、效率的话语,它和资本主义的关联就产生了情感,由此可以被言说、被塑造,进一步可以被商品化。这就到了第三章,这种商品化的一个当下的表现,一种极致的表现就是网恋,应该叫互联网相亲,相亲的社会学。
我从来没相过亲,但是看了第三章之后,我突然理解相亲这件事了,我突然理解为什么相亲不是那么享受的。相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和那种偶然的相遇不一样。偶然的相遇中,爱情是突然发生的,在这种突然中,我们不是对一个人先做理性的分析,我们首先是对这个人有感觉,然后进一步通过漫长的过程去认识、了解他。但是相亲的过程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先根据互联网上的一些可量化的数字,有多少平米的房子,有多少储蓄,月收入多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在什么学校,排名多少的学校,排名多少的专业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量化。在这个时候,“冷亲密”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就成了我们当代人的一个典型的表现。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今天的题目叫“为什么爱越来越难?”我想在这个问题之前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爱越来越重要?”其实这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体两面:其一,在一个高度个体化、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人主要在和陌生人交往,人对于亲密感有着比传统的社会更为普遍、更为强烈的要求,我们需要(亲密感)。其二,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个体的企业主”的时候,当我们要对自己的感情的风险作出评估的时候,当我们要对自己余生的伴侣做出一系列的评价、一系列的估量的时候,爱就越来越难。可以说这是现代人的一个艰难的处境,这是我认为易洛思特别值得我们读的原因。
姜宇辉:继承老师们刚才批判的精神,我批判两点。第一,其实这个标题也非常的情感资本主义。因为人家在这本书里面谈的是亲密,亲密和爱有交集,但实际上是两回事情。所以亲密其实是另外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常多元的、非常丰富的一个理论问题。我想说这个问题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你单纯地把它(亲密)局限在爱或者窄化成爱的话,你就忽视了亲密问题涉及到的更大的一个范围。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跟亲密的人在一起,除了做爱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很多亲密的关系都不能用爱这个东西来概括或者简化,比如说你跟亲密人在一起,可以一起吃火锅,可以一起自习,可以一起打游戏,可以一起逛街,可以一起来听这个讲座,其实这都是亲密的关系……
余明锋:我想打断一下,其实她谈的确实主要是浪漫之爱。易洛思整个的研究主题,其实还应该有个前史,她在《爱,为什么痛》里面谈到浪漫之爱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兴起,它本身如何成为一个现代性的建构,它如何在现代世界成为一个古代的宗教信仰的替代物,它是神圣之爱的一个世俗化版本,这个其实是她讲的问题的前身,是吧?
姜宇辉:对。当然你可以说,爱是一种亲密的机制,但是亲密还有很多其他的关系,它涉及到比如说自我对自身的探索,自我跟他人的伦理的关系。所以我是觉得可能从亲密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更大的范围,我主要是强词夺理地想要去批判一下今天讲座的主题而已(笑)。我想说的是,易洛思在这里提出的情感资本主义其实既不新鲜,也没有什么深刻的。
因为她一开始就说,她讲法兰克福学派,讲齐美尔,讲马克思,其实她就是想把情感当成是批判资本主义化的一个典型的形式。但是你想,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的(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从法兰克福学派一直读到福柯,读到鲍德里亚的,包括明锋研究的韩炳哲。资本主义化是全面性的,方方面面的,已经渗透到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和角落。马克思谈的可能还只是生产跟劳动,后面鲍德里亚会谈到在消费领域也有异化。后来乔纳森·克拉里写了一本书,我之前跟蓝江、吴冠军都谈过,《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就是你不光醒着的时候被异化,你睡眠的时候同样被异化。后来韩炳哲在《精神政治学》里面提到,他说什么叫做精神政治学?就是连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也已经被异化了,也已经被操控了。所以资本主义在今天的异化已经全方位了,从生到死,从醒到睡,你生命的每个角度,你的身体跟精神的每个方面都已经被全面异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情感被异化那简直太正常了。易洛思在开篇挺自豪地说,从情感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这是她的一个创建。但是你看一下,这本书是写于2005年的对吧?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全面批判过资本主义化,在这里自豪地提出自己的创建到底有何理论的底基呢?
余明锋:我要为易洛思辩护一下,这样才好玩嘛,对吧?
辩护的点在哪里?易洛思在这本书里面,我认为她谈了一个挺关键的一种社会理论,或者说是批判理论的姿态问题。从阿多诺到福柯的资本主义批判性的社会理论,比较粗糙的说,它们都带有某种迫害妄想症,它们认为一切关于自我的话语,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都是在剥削我们,在给我们带来某种创伤,带来某种社会不公正。福柯在一切东西中都看到权力。但是易洛思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提出了一种至少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更有同理心的批判理论。
我们的自我其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易洛思的情感资本主义比较新鲜的地方在于,她把刚才我讲的三种话语结合在一起来谈:现代人的情感自我是如何建构的,有管理学的话语,有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话语,有女权主义的话语,这三者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的自我理解。
她对于情感资本主义的态度,包括她对相亲的态度也不是完全批判的,这是她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她批判的是一种过度理性主义的傻瓜,就是说现代人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然后会导致情感的无能,成为一个过度理性主义的傻瓜,这个她当然是批评的。但是她也说,互联网相亲有成功的,而且它是适合于某一种类型的人的。假如这种人特别善于用互联网的语言,用这种可标准化的语言、理论化的语言来谈论自我,来有效地传达自我,那么这种人是可能在这个事情上成功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倒是想要为她做一点辩护,还是有新意在里头。在批判理论的姿态上,她其实对阿多诺是有批评的,对福柯也是有批评的。
姜宇辉:我觉得刚才明锋说得很有道理,她其实每一章都会让你想到一个全新的点。她这里的这个权力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并不仅仅是福柯意义上的“压抑性”(repression)的假说。为什么她第二章要谈叙事,因为叙事其实恰恰就是语言跟言语,外部跟内部,个体跟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叙事既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又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所赋予的一种秩序。它既是一个norm(规范),又是一个story(故事),所以第二章其实是非常好的,而第三章会有一些问题。
因为我研究数字交往,它们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网络上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到底有没有真诚?易洛思讲网络交际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第113页,“如果真如前述所说,互联网取消了身体或者说隐匿了身体,那么,它是如何塑造情感的呢?”互联网上的交往最大的障碍或者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没有face to face(面对面),我们没有身体或者赛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拟的,那么你怎么样去检验对方的sincerity(真诚),或者truthfulness(真实性)。在日常生活里面,检验真诚或者检验对方是不是在说谎,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你看着他的眼睛, 99%的人都不会说谎,但是如果有一个人你看着他的眼睛,他还是睁眼说瞎话的话,那么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恶魔。
但是在互联网上,你想想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是他数字的面具,你看到的是他数字的脸谱,你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检验他的真诚呢?你还是要通过他发过来的表情包、发过来的图片,你还是只能用数字的东西去检验数字的东西,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问题。
网上数字交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提供了很多丰富性的可能。很简单的道理,比如在日常的、线下的交往之中,我们有很多的障碍,比如说你明明是爱那个女生,但是你很矮,你很穷,你穿的破破烂烂的,她一看到你就说“这不行的”。但如果在网上,你们可以多少去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用灵魂的方式,可以用精神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可以突破我们现实世界里面的各种身份、地位、财富、性别的束缚,在网上可以更好地实现交往的本质,就是灵魂,soul to soul。像拜厄姆都说,网络交往有它的好处,但是当我回到真诚性或者真实性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网络交往的底线,就是它真诚性的标准,它最终的底线到底是在哪里,我一直也很困惑这个问题。
所以易洛思在这里提出的,其实也是我一直想去追问的,就是数字时代何以求真?这并不仅仅是数字交往,包括今天数字影像、数字思考,包括各种各样的数字文化,它背后的真诚性、真理性的标准到底是在哪里?所以这是我后来看《爱,为什么痛》觉得那本书要更好的地方,因为她找到否定性这个东西,创伤、痛苦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我不知道王老师是怎么理解今天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或者真诚这个问题。
毛尖: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在于它把问题打开来了,尤其对于像我们这样从文学专业过来、脑子比较浆糊的人,她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她的线索。我觉得宇辉、明峰都讲得非常清楚了。宇辉在追问亲密和爱这个问题,其实20世纪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和爱,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没法说了。
易洛思谈到,在弗洛伊德以后,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正常人或者说不正常的人,也没有健康的人或者不健康的人。因为一个不健康的人,只是因为孩童时代有一个什么挫伤,你其实也是健康的,只要把你那个孩童时代的点说出来以后,你就是健康的;但对于一个健康的人,她又说你其实是不健康的,你是被社会规训成健康的,你只是没有看到你的创伤,而且你可能比不健康的人还更不健康,因为你连自己的创伤都不知道(姜宇辉插入:没有勇气直面自身的黑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所以她把这些都打开来了,包括爱这个问题。
这本书就是在追问亲密和爱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易洛思的设置中,好像她一直在批评情感资本主义,但我觉得她自己的态度一直也蛮犹疑的。易洛思虽然在批评相亲的社会学或者说相亲的经济学,她其实也很奇怪地提供了一些当代人相亲的tips。你如果把自己写得千篇一律(的优越),比如我身高一米八,反而不会特别有市场,你要有创新,你甚至说我这个人就是很难交往的,反而有市场,比如说你谈一点自己的缺点……所以它里面其实也给出了一些情感资本主义的方案。宇辉会说她的态度也很矛盾,她并不是那么排斥情感资本主义,但她也点到情感资本主义的点,所以我觉得易洛思的这本书,她确实把她在研究初期进入这个问题的一些路径,全部开放给我们了。
我觉得挺好的一点是她会把情感资本主义和女权的一些问题勾连在一起,她其实指出了女权和资本主义的关联性,尤其我们今天会看到女权和帝国主义的一些同根同源性,她在这里面把问题都打开来了;虽然她并不一定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她的很多观点可能是保守的,比如说她对爱的理解其实还是浪漫爱,还是比较19世纪的,包括她对亲密的理解,好像还包含了那种身体的关系,好像因为互联网的问题把身体从爱情中夺走了。但是我们到了21世纪,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些爱的新的可能性,现代小说其实都在拓展,重新定义爱,重新定义亲密。
余明锋:我想接着梳理一下这两本书的关系,因为我们谈起来总要提到《爱,为什么痛》。
其实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两本书的差别,《冷亲密》这本书更大程度上是在讲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话语,如何参与了现代自我的建构。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如果放在今天来看,今天是什么东西在建构我们的情感自我。她在谈一个观点,当社会上开始流行一套情感话语的时候,它反过来其实在建构我们的自我理解。为什么会流行血型、星座这些话语,我想还是因为现代人在情感问题上的一种困境,一方面我们非常需要(情感),另一方面我们又非常不愿意让它失控,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我称之为伪科学性质的语言的存在。
这个领域是高度不确定性的,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些语言的类型,一些话语的建构,来让我们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领域当中有某种确定感。比如你是不是水瓶座的?我是天秤座的,我们性格是挺合适的。你是射手座的,算了算了(姜宇辉插入:我是双鱼座的;毛尖插入:什么型和什么型的在一起比较好)。
我想这是易洛思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她在这本书里面谈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也仍然流行关于精神分析的这套话语。她对于精神分析其实很有意见,在这本书里面她把它作为情感资本主义建构当中的本质性一环。在《爱,为什么痛》里面,她是要在精神分析的话语之外,用社会学的话语去解释爱这件事情的发生,所以其实这是这两本书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两本书是可以合看的,角度不同。
对我个人非常有启发的是,现代性的自我如何被建构起来,这件事情,其实思想史家们谈的更多的是过去,比如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那个时期……至少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易洛思把它拉到了当下,就是现代自我的建构,如何通过精神分析的话语,然后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现代技术使得它有一种建构的可能。
我在看的时候甚至在想,她谈的可能是互联网初期的那种形态,那个时候我们中国还是论坛时代。那个时候谈恋爱和今天……那个时候也是我们的网恋开始的时候,还带有很强的浪漫性质,然后再到今天用微信聊天去谈恋爱,其实这个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分析。比如说今天的微信聊天这件事情,微信很明显有个特点就是聊天语言不能太长,然后经常会伴随各种图片,当我们用标准化的笑脸去传达自我的时候,它永远是不精确的,而对方的理解永远是脱离你的肉身语境的。
微信聊天中使用的表情一览
毛尖:但它有时候也会帮那些特别害羞的人通过表情包把意思更进一步,因为你通过表情包献一朵玫瑰没什么,但是你如果用话语表达出来,说我送一朵玫瑰给你就不行,对吧?如果我很喜欢宇辉,但是我又说不出口,对吧?我给他发一个小熊表情包,然后小熊拿了一朵玫瑰……
姜宇辉:比如你说“我爱你”,在日常生活里面你可能就会说这几个字,你在网上可以用100万种方式去表达“我爱你”,给对方发个熊,发个猫,发个兔子对吧。
余明锋:其实我觉得可以接着易洛思的思路,把她对于互联网恋情的这种比较单面的分析,把它丰富化。其实我觉得她的内在思路是不拒绝这一点的……她其实是强调一种新的语言的诞生。比如我们假设今天在精神分析的语言之外兴起另一套语言,比如姜宇辉老师下次写了一本书,我们大家都在读,然后我们用这套书的语言来谈感情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又有一种新的自我的建构。她其实对这个事情是开放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她作为社会学家的一个好的地方。
毛尖:我就很快地说一句,我觉得易洛思有一点也挺好的,就是她把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地放进个人生活中,和你息息相关了。以前我们看很多理论书,就是谈到情感资本主义,我们就觉得好像跟我无关,但是她因为一直拉到相亲什么的,包括女权,包括精神分析,她就拉到非常个人的维度来了。我觉得这是易洛思比较强悍的能力,把一个非常大的命题直接切到你个人生活中来了,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心有戚戚感,这个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事情。因为是21世纪初期写的,但是它依然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所有的问题依然具有当代性,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
姜宇辉:我也赞同毛老师说的。这是搞哲学的跟一般搞人文科学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咱俩都是搞哲学的,所以哲学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会落到很假大空的层次。我觉得应该去借鉴一下,搞哲学,你怎么样能够接地气,怎么样能够像明锋或者毛老师说的关注个体,我觉得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辨的层次,当然这肯定要有的,你要从思想上去进行突破,但是这个突破在很多时候,往往是来自你对新鲜的、在社会里面发生一些变化的关注。
当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反过来会激发你的思想本身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易洛思包括她的书很有意义的一个地方,她为什么大量的去讲治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今天社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还有,你想在座多少人在一起吃饭或者没事闲的时候是聊星座的,很多的。我跟我学生都聊,我有的时候觉得招学生的时候看星座还挺准(笑) 。
承接明锋刚才说的,今天的情感资本主义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境地跟地步。因为我研究一点电子游戏,你会发现在电子游戏里面,从2005年开始有一个新鲜的词叫做emotioneering,emotion后面加engineering,情感工程,这是美国最早的一个游戏设计师叫David Freeman,他写的那本书就是《游戏情感设计》,他说我们应该像组装机器一样,把人当成一个情感的机器组装在一起,所以他用非常科学的方式把人的情感剖析成要素,一个要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细节,然后当他去设计游戏的时候,他真的就把你当成机器一样。他想让你在什么时候去笑,他想让你在什么时候去哭,哭到什么样的程度,笑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有一个非常细致的表格,多少痛苦搭配多少的愉快,当我在这个游戏里面我要你打多少关打多少步,然后让你获得什么样的痛苦,获得什么样的快乐。
在今天还有一个词,在人工智能里面用得更多,叫做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很多人认为在人身上最不能够被AI模拟或者取代的就是情感。恰恰相反,在人身上今天最容易被模拟、最容易被计算、最容易被操控的就是情感。为什么?因为情感最内在,最微观,最多变。如果AI或者说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它真的想要操控你,它一定要去控制你身上那些细节的东西,微观的东西,能够渗透到你内心深处那些东西,对吧?所以你看为什么大家玩游戏,消消乐、羊了个羊、鹅鸭杀……那么傻的东西,你玩起来就停不下来,它精确地把握到你某一个情感的细节,然后抓住那个东西不停打的,不停地设计下去,不停地操控下去,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今天如果易洛思老师再写一本书,我建议她研究一下电子游戏里面的情感计算跟情感设计,这会让她对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有一种全新的看法。但如果玩一玩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各种各样的数字的游戏,包括游戏化的人际交往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你会发现情感已经被操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资本主义都会给出它的算法,通过算法精确地掌控你的下一步的每一个细节。所以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情感计算、情感设计、情感操控、情感工程的时代,怎么样去重新唤起人和人之间丰富的、有意义的、有意味的情感,有意味的体验,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所以最后我还是更喜欢《爱,为什么痛》。易洛思说什么时候你真实,你痛的时候才真实。我觉得今天像那些情感计算那些东西,到最后不给你痛,它的痛也是计算好的,他给你一定的剂量。我觉得如果真的有解决的方式的话,可能也要像易洛思那样,我们要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毛尖:我也没有任何方案。你一方面很绝望,一方面你又使用了这个方法。我有时候又会觉得,我们人类有犯错误的能力,有会痛的能力,就是说会痛的能力可能也是人类特别有的, AI也不会痛对吧?
我可能没有那么悲观,当我面对所有的情感计算的时候,它还是有一些东西计算不到我们的,就像她在最后一章说的,我们如果去相亲,我如果在这里面写,我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挺讨人厌的人,反而会被相亲市场捕捉到。如果我这个人很nice的话,可能没有人来跟你相亲。在这里面就有一种人类对那种缺陷的好奇心,就人类对缺陷的捕捉其实是AI特别难计算的,因为优点很好计算,可以被数据化的,但缺点是比较难被数据化的。
人类的缺陷问题,人类犯错的能力,人类那种不能给自己命名的,甚至人类不能在很多事情上投入全部身体的这种能力,可能未来会成为一种情感资本主义不能全部捕捉的东西,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缺口。我觉得人类强就强在我们有缺陷,我们不像AI有无穷的学习能力,我们要睡觉,我们是会困的,我们甚至会有渴望,我们也好色,好赌,好什么的,我们有这么多坏的东西,但是我们在这些坏的东西上,我们可能比 AI更厉害,因为我们有神秘感……拥有最多的缺点的东西它带来无尽的神秘感,在神秘之海中,我们去把被情感资本主义所规训的很多东西拿出来。
余明锋:在我们今天AI的时代,我们怎么来谈这个问题,似乎我们的情感都能够被资本所捕获,被技术所操纵。但其实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恰恰是相反的看法。我在写一本书叫《感知论》,其实就在谈类似的问题。易洛思的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或者说社会学给我提供了一些支持。所谓情感,并不是一个离开人类的言说而客观存在的心理事实。当我们说 AI能够计算、能够操纵的时候,其实我们有个预设,就是这个东西是一个普遍的、既定的、现成的心理事实,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变换另一套话语的时候,其实这个情感是可以变形的。当一套话语,比如说金庸小说,当它开始被文学系的教授分析,开始被普通人阅读……今天可能是刘慈欣吧?当一套话语也开始被技术专家、具体从事情感实践的人所运用的时候,它就能够成为一套有社会建构力量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易洛思倒不是这种技术决定论的,而是给社会建构留下空间,并且这种社会建构可以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看。
我还想再说一点,关于情感资本主义或者说我们当代人的情感问题建构,但它有一个现代性的基本的总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的真正的来源。现代情感的建构基本上在强调我们的主体性,我们在自身生活情感生活当中的主体性能力。
所以《冷亲密》这本书里面其实提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叫“情商”。你可以说“情商”这个概念的诞生其实伴随着一套情感操纵和社会评估以及主体性自我理解的语言。这个人情商怎么样,那么这个里面的这样一些话语的建构,它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我们人对于自身情感的操纵能力,而这件事情恰恰和亲密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的发生、激情之爱的发生是矛盾的,它内在是矛盾的。
激情之爱的发生其实根本上是有一种被动性在里头的。书里讲到,在今天一见钟情多大程度上变得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首先是以一种非常冷静的、理性的态度,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来面对这件事情的。我想这个是整个现代性的自我建构当中的一个根本的特点,这才导向了我们今天提的这个问题,为什么爱越来越难的问题,我想是易洛思可以给我们的一个启发。
THE END
原标题:《为什么爱越来越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