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之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曾经的救命恩人樊哙?

刘邦临死之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曾经的救命恩人樊哙?

与帝王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韩信被诛于长乐宫钟室,彭越惨遭醢刑,英布兵败身亡,这些赫赫有名的开国将领相继陨落。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生命最后时刻,刘邦竟连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哙也不放过。这位曾为他出生入死的猛将,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公元前242年,樊哙降生于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除了青史留名的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等显赫头衔外,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吕后的妹夫。早年的樊哙与刘邦都是市井小民,谁能想到这个在沛县街头卖狗肉的屠夫,日后会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人物?据《史记》记载,刘邦最爱樊哙烹制的狗肉,却总爱赊账。碍于情面,憨厚的樊哙从不追讨,但长此以往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只得每日变换摊位躲避。神奇的是,无论他躲到哪个街巷,刘邦总能循着肉香找来。最终樊哙只能苦笑着认命,继续任由这位无赖朋友大快朵颐。

然而樊哙的忠厚远不止于此。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他毫不犹豫地追随刘邦响应义军。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在西汉开国功臣中可谓绝无仅有。但谁能料到,当年几碗狗肉的情分,最终会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权力博弈?

西汉立国后,刘邦面临重大制度抉择:是延续秦朝的郡县制,还是恢复周代的分封制?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但分封带来的权力分配却让这位布衣天子头疼不已。满朝文武中,樊哙的身份最为特殊——既是开国元勋,又是外戚重臣。这种双重身份使他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棋子。刘邦深知,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尚能震慑群臣;可一旦龙驭上宾,太子刘盈必将陷入险境。

当刘邦病入膏肓时,更有人密报:\"樊哙与吕后密谋,只待陛下千秋之后便要作乱。\"这番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让本就疑窦丛生的刘邦下定决心。在江山社稷面前,昔日的救命之恩已微不足道。若不除掉樊哙,难道要坐视他与吕后联手,将自己的儿子变成傀儡皇帝吗?

然而历史在此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奉命处决樊哙的陈平、周勃暗中商议:皇帝命不久矣,若真杀了樊哙,来日吕后掌权必会报复。但抗旨不遵同样是死罪。最终他们想出一条妙计:将樊哙囚入槛车押回长安,由皇帝亲自发落。这样既不算抗命,又能留有余地。就在押解途中,刘邦驾崩的消息传来。这个巧妙的\"折中方案\",不仅救了樊哙一命,更让陈平周勃在新朝站稳了脚跟。这段充满权谋算计的往事,成为楚汉之争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