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解放战争当中,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战神薛岳基本没有出场机会呢?甚至在最后的三大战役大决战当中,也没有捞到任何职位。因为,薛岳确实已经不适合1948年的解放战争战场了。
在解放战争当中,保定系为代表的老派军官其实已经过时了,无论是薛岳,顾祝同,卫立煌,李宗仁,白崇禧,还是,刘峙,陈诚其实都已经过时了。传统战争就是固定阵线的阵地战,其中最厉害的薛岳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套路。
无论是李宗仁在台儿庄,还是薛岳在长沙都以固定阵地为核心。以一个大纵深多条战线的阵地节节抵抗,逐渐消耗对方的实力,拉长对方的补给线。一直到对方补给缺乏,兵力攻击力下降以后。再通过在外围的机动兵团进行侧翼包围,最终迫使敌人败退。
而陈诚,刘峙这些人更是还停留在1930年中原大战,那种双方都挖了战壕,然后你来我往的战斗模式,则战术思维更加落后。刘峙打仗就只会一招,身处前线一线督军,号招大家冲锋,这是黄埔东征时的打法,也就师长级的水平。
其实就是卫立煌的战术到了1948年也已经落后了,卫立煌打仗就是修工事,无论是在中条山,还是在沈阳都是如此。卫立煌在视察锦州和沈阳的工事后,曾颇为得意的说,“在江西作战的时候,哪里有这样的水泥工事?那时都能打胜仗,现在有了这样的工事,更加没有问题了”。在进攻上,卫立煌就是死打硬冲,这从远征军在腾冲,松山等战斗都可以看出来。
但是在抗战当中,这些人还打一打,到了1947年以后的解放战争战场,这些人的能力都已经无法适应了。因为,解放战争到了1947年以后,已经变成了大范围的高速机动战,大范围的高速运动战。
需要的是新一代的将领,比如四野的林总是黄埔四期,参谋长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刘亚楼,炮兵司令朱瑞也上过苏联军校,李天佑同样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二野的刘帅也是苏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三野的粟裕也在残酷的南方游击战锻炼出强大的运动战能力。陈赓、萧劲光、许光达、甘泗淇等著名将军也都是苏联军事学院高材生。
这些将领打仗,从来不打呆板战斗,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当中,在高速运动当中,完成任何战斗和战役。打起仗来,行云流水,水银泻地,出现战机立刻展开行动。甚至有时候可以说就连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战怎么打,一旦出现战机,立刻展开行动,至于主战场在哪里,那边是主攻,完全是随时根据战况改变的。
而在老蒋,薛岳,李宗仁这些人的脑子里无论是地图,还是战线都是固定的。因此,完全跟不上节奏,只能是处处被打,处处挨打。其实无论是,老蒋,刘峙,陈诚,还是卫立煌,薛岳,他们都是老式的曾国藩打呆仗那一套。
因此到了1948年以后,老派的老蒋也迫不得已开始提拔,脑子更加灵活,能够打运动战的杜聿明,黄百韬,廖耀湘,胡琏这些人。但是,老蒋的魄力还是不够,要真有魄力在1947年就用这些新派将领取代那些老家伙了,甚至在大决战的时候还派了卫立煌,刘峙这样的老家伙去掣肘。
但是无论卫立煌,陈诚,还是刘峙都无法对抗,林总,粟总这种在数千公里战线上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唯一的作用,就是限制和掣肘,杜聿明,胡琏,廖耀湘这些人的发挥。
所以每天都幻想自己是敢死队队长的老蒋,在用人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啊!简单说,无论是老蒋,薛岳,卫立煌,还是陈诚都还停留在一看二慢三通过的慢节奏,而不是全攻全守全场高速运动的打法。就好像70年代的慢节奏足球和现在红军利物浦队这种高位逼抢全场高速运动足球之间的差距。